“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;腊八粥,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……”童谣声里,年的跫音由远及近,带着故乡的烟火、儿时的期盼,穿越岁月悠悠而来,奏响属于这片土地的年韵新章。
故乡地处中原腹地,那是一片被传统文化深深滋养的厚土。一进腊月,村子里就开始弥漫着一股忙碌又喜庆的气息。最先热闹起来的是村头的磨坊,石磨悠悠转动,金黄的小米、饱满的玉米,被研磨成细腻的粉面,预备着蒸馒头、炸丸子,这是年食的前奏,也是年味儿的底色。
年集,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。十里八乡的人汇聚而来,道路两旁的摊位望不到尽头。红彤彤的春联、福字在风中猎猎作响,像是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;五彩斑斓的年画,画工精细,有威风凛凛的门神守护家宅,有抱着鲤鱼的胖娃娃送来吉祥,摊主大声吆喝着,讲述年画里的古老故事。还有那手工编织的竹篮、秸秆扎成的炊帚,无一不是农家人生活的智慧凝结。我最爱跟着爷爷穿梭其中,爷爷戴着他的旧毡帽,眼睛里透着光亮,时不时和熟人寒暄几句,然后在卖鞭炮的摊位前停下,仔细挑选几挂鞭炮,那慎重的模样,仿佛在挑选一件稀世珍宝。
“二十四,扫房子。”这是一场全家总动员的清洁大战。母亲早早地系上围裙,给我们分配任务:我负责擦拭家具,姐姐拿着扫帚清扫角落,父亲则爬上梯子,清理屋顶的蛛网。一家人齐心协力,抹布拂过之处,尘埃落定,露出家具原本的光泽;扫帚所到之地,旧年的杂物被清扫干净,屋子渐渐敞亮起来。这一扫,扫去的不只是灰尘,更是一年的疲惫与烦恼,为新年腾出一片纯净的空间。
到了除夕,晨起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下,父亲已经将准备好的大红春联、福字铺在院子里。他手持饱蘸糨糊的毛刷,神情专注,一笔一划,将春联郑重地贴在大门两侧,“忠厚传家远,诗书继世长”,那苍劲有力的字迹,不仅是对来年的祈愿,更是家风的代代传承。屋内,母亲和奶奶在厨房忙碌得像两只陀螺。和面、剁馅、包饺子,案板上的节奏明快而又和谐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包着形态各异的饺子,奶奶会偷偷将硬币、红枣包进饺子里,笑着说:“谁吃到,来年就有大运道。”欢声笑语中,饺子摆满了托盘,也装满了团圆的喜悦。
夜幕低垂,华灯初上,年夜饭的香气袅袅升腾,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散而出,汇聚成村子上空最温暖的人间烟火。桌上的菜肴琳琅满目,每一道都有着独特的寓意。热气腾腾的红烧肉,色泽红亮,寓意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;清蒸鲈鱼,鲜嫩肥美,寄托着年年有余的期盼;还有那盘素炒青菜,清爽可口,代表着清清白白做人。一家人按照辈分依次落座,爷爷作为长辈,首先举杯,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爱,说出对儿孙的祝福,那一刻,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,在屋内久久回荡,是亲情最真挚的奏鸣。
春晚的歌声与笑声从电视机里飘出,一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炉火旁,嗑着瓜子,唠着家常,偶尔被精彩的节目逗得哈哈大笑,偶尔又陷入对过去一年的回忆。孩子们的眼睛却时不时地瞟向墙上的挂钟,心心念念着子时的钟声,因为那一刻,鞭炮齐鸣,烟花盛放,新的一年才算真正来临。
当指针终于指向十二点,村子瞬间被鞭炮声淹没。父亲带着我和姐姐来到院子里,点燃烟花。“嗖——啪!”烟花呼啸着冲向夜空,瞬间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花朵,照亮了整个院子,也照亮了我们满是憧憬的脸庞。邻里乡亲们的欢呼声、鞭炮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曲震撼人心的新年交响乐,回荡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。
初一的清晨,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,整个村子笼罩在温暖之中,宛如童话世界。我们早早地起床,穿上新衣,新衣上还残留着母亲熨烫时的温度。拜年,是新年里最温暖的社交仪式。走进长辈家门,鞠躬行礼,道一声“新年好”,长辈们便会笑容满面地递上红包,摸摸孩子的头,说着祝福的话。屋内,炭火正旺,瓜子、花生、糖果堆满了盘子,大人们围坐在一起,谈论着去年的收成、村里的新鲜事儿,谋划着来年的生计;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,分享着各自的玩具和零食,小小的童心被新年的喜悦填得满满的。
随着岁月的变迁,故乡的年俗也悄然发生着变化。曾经,拜年需要走街串巷,如今,视频电话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瞬间相见,虽隔着屏幕,却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。电子红包的出现,让发红包的形式更加便捷,指尖轻点,心意即达。村里的庙会也与时俱进,在保留传统舞龙舞狮、戏曲表演的基础上,融入了现代的光影技术,夜晚的庙会,灯光璀璨,舞龙在光影的映照下,仿佛腾云驾雾,古老的文化在新技术的加持下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春节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。团圆的渴望,让分散各地的家人千里归巢,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,修补着一年来的思念裂缝;感恩的情愫,在拜年、祭祀等仪式中得以体现,对长辈的敬重、对祖先的缅怀,是中华民族孝悌之道的延续;祈福的心愿,从春联、年画、年夜饭的寓意中流露,期望来年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、幸福安康。
在这岁岁年年的轮回里,我们感受着年的韵味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。传承春节文化,是守护我们心灵的根脉,是从先辈手中接过的火炬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让我们以文化自觉为笔,以文化自信为墨,绘就新时代春节的绚丽画卷,让这古老的年韵,在华夏大地永不停息地传唱,向着未来,向着光明,一路高歌。因为,这是我们的年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,是无论走多远,都魂牵梦绕的港湾。
(文/莫彦瑛 审/吴雨儿 核/钟棵 发布/何嘉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