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,我校第五十一届田径校运会在激昂的进行曲中拉开帷幕,当观众席的欢呼声浪此起彼伏时,另一群人正以无声的节奏编织温情网络。在聚光灯外的各个角落,我院后勤团队、学生志愿者及大本营工作人员以细致入微的服务,用温暖力量托起赛事荣光,构筑起赛场外最坚实的保障防线,让“管理温度”成为赛场内外最生动的注脚。

我院后勤团队准备补给
清晨七点,50名身着紫色马甲的志愿者已开始有序工作。他们将矿泉水整齐码放成“补给墙”,将功能饮料和应急药品分装进贴有爱心标识的补给包。学院大本营精心打造“能量补给驿站”,实行全天候轮岗服务机制,除常规物资供应外,特别设置运动员专属休息区。学生干部团队化身“赛事管家”,提供物品保管、赛程提醒等多项定制服务。据统计,首日服务团队共完成饮用水补给40余人次,发放能量补给包25份。

分团委负责人罗发志接受采访
“大本营的布置实现了学院文化与运动会精神的有机融合。”分团委负责人罗发志在采访中表示,“作为管理学院,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将服务保障作为实践课堂。特别设计的励志主题文化海报,让健儿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学院的坚实后盾。”
当发令枪的余韵还在操场上空回荡,另一支“战队”早已悄然就位。记者团的成员活跃在赛场内外,他们通过镜头与笔触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矩阵。设备储存卡中,既有冠军冲线的精彩瞬间,也有后勤人员俯身为运动员系鞋带的温情画面。宣传团队在后台开启“战斗模式”,他们争分夺秒地整理素材、构思文稿,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,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报道、一帧帧鲜活的影像,如同一座座桥梁,让校运会的热烈氛围跨越时空,直达全院师生心间。
当晨曦再次洒向校园,这群被称为“紫马甲”“相机佬”的校园工作者,又带着饱满的热情奔赴现场。他们的胸前没有闪耀的奖牌,手中却握着比奖杯更珍贵的“勋章”——那些被定格的青春记忆与温暖故事。校运会的精彩,从来都不是赛道上的独行,而是台前幕后无数身影共同谱写的集体华章。
(文/杨佳圆 李雅雯 黄慧卿 张承东 图/李雅雯 编/吴 宇 审/汪思彤 核/农青意 发布/陆玉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