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| 学院概况 | 机构设置 | 师资队伍 | 本科生 | 研究生教育 | 科学研究 | 学生发展 | 党群建设 | 管理校友 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首页>>新闻中心>>正文
 
 
人文润乡土,管治筑新篇——我院到西林县弄工村开展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
2025-07-16 16:03  

71415日,我院组织学生骨干赴西林县西平乡弄工村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实践活动以“文化浸润乡土、实践助力治理”为主线,以党建引领为舵,多元服务为帆,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乡土,在弄工村的田埂与村道间留下一串深浅分明的青春脚印。

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弄工村村委开展活动

抵达目的地首日,我院师生以“环境焕新”为切口,化身“清杂突击队”。他们弯腰除草、徒手搬石、清扫卫生死角……汗珠砸在泥土里晕开浅痕,手掌磨出红印,最终换来一面绘满希望的文化墙、一条整洁的村道。劳动现场,师生们把“美丽乡村”的口号变成可触可感的实景,也为后续所有活动铺就了一层清爽“底色”。

实践团成员清理墙画上的杂草

剪刀“咔嚓”裁剪红纸,弄工村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分享趣事,窗花的纹路、蝴蝶的翅膀、壮锦的图腾,便在儿童稚嫩的指尖慢慢舒展。我院实践团准备了花草、小动物等简单易操作的剪纸模板,手把手教孩子们折纸、运剪、开纹。剪刀起落间,一个个生动的图案逐渐成型,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着剪纸艺术的乐趣与传统技艺的魅力。

弄工村的小朋友动手参与剪纸创作

“家乡印象”主题粘土课上,师生们与孩子们围坐成一圈,彩色粘土在掌心被搓成圆、捏成条,慢慢变成稻穗的弯、玉米的粒、水牛的角……这些都是孩子们眼里最熟悉的家乡模样。创作间隙,孩子们向大家分享乡村发展的故事和邻里互助的场景。乡情在欢声笑语中升温,粘土课搭建起了文化传承与情感联结的桥梁,让乡土情怀在指尖绽放。

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共同创作黏土手工

7月15日清晨,实践团聚焦“乡村振兴”“文化传承”主题开展墙绘创作。大家精心设计图案,挥动画笔勾勒轮廓,填充色彩,将文明新风标语、民族歌舞场景搬上墙面。空白墙面蜕变为传播文化的“活载体”,文明乡风也有了看得见、留得住的载体。

我院师生在文化墙前合影

针对弄工村的村民健康需求,我院实践团还开展了慢性病防治科普宣教。他们通过“唠家常”式讲解、案例分析、问答互动,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饮食管理、作息调节等通俗指引,重点覆盖高血压、糖尿病日常防护要点,提升村民健康素养,筑牢乡村健康防线。

我院实践团在弄工村开展慢性病科普宣教

在组织“生态花盆DIY”活动中,我院实践团引导当地儿童及其家长利用废旧塑料瓶、纸箱制作创意花盆,植入绿植并讲解垃圾分类、资源循环知识。以“变废为宝”的实践传递绿色发展理念,让环保意识走进家庭、扎根乡村,助力生态振兴。

我院实践团和弄工村小朋友共同制作生态花盆

我院实践团分组深入村道,清扫公共区域落叶、烟头,规整路边杂物堆放。汗水滴落处,街道变得干净整洁,村庄焕发新面貌。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生态优先”理念,让“美丽家园”从愿景变为实景,传递“劳动创造美”的价值导向。

实践团成员开展环境卫生清理

同步开展的“美丽家乡”儿童主题绘画把本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推向尾声。弄工村的孩子们拿起五彩画笔,描绘心中的乡村美景:清澈的小河、整齐的新房、丰收的田野……童真画作不仅展现乡村之美,更寄托对家乡未来的憧憬。

实践团成员指导弄工村孩子绘画

(文/石垚梦 图/实践团 编/韦宣伊 审/何嘉怡 /李常应

 

上一条:绿茵逐梦,青春绽放——记我院校足球队队员的赛场风采与初心
下一条:阳长征校友返回母校指导我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
关闭窗口
 
 

友情链接:广西就业网

右江民族医学院||人文与管理学院

地址: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城乡路98号||邮编:533000